China

Phone:

Russia

技术服务

当前位置:技术服务  >  常见问题

液体油墨常见问题

版污
印版滚筒的非图文部分留有刮刀未刮干净的油墨,印刷时转移到薄膜上,形成成片的油墨污点。版污是呈雾化的、面状发生的,黑墨较易出现这种现象。
产生原因:
(1)、刮刀磨损或研磨不良降低了刮墨效率。
(2)、印版滚筒的镀铬质最不良或发生磨损造成的表面损坏.
(3)、油墨中的不纯物、粗粒子等顶起了刮刀。
(4)、油墨对印版滚筒的附着性过强或油墨的刮刀适性不良(润滑适性不良)。
解决办法:
(1)、加大刮刀压力,调整刮刀位置和角度等。
(2)、更换或重新研磨刮刀。
(3)、属于印版滚筒表面粗糙原因引起的版污,应对印版滚筒进行抛光处理。
(4)、降低印刷油墨粘度或浓度。
(5)、降低印速或向印版滚筒的非图文部分吹凤,使未刮干净的油墨迅速干燥,无法转移到薄膜上。
(6)、更换更合适的油墨。
 
静电须及静电斑纹
静电须是指印品图案的边缘发生向外伸出的无规则的丝状墨条,如同胡须。静电斑纹是指在大面积图案部分形成的一些行状不定的斑纹,主要在印刷聚烯烃薄膜式出现。
产生原因:
(1)、塑料薄膜是电的不良导体,在印刷过程中因摩擦、接触、剥离而产生较多的静电。油墨本身如缺乏抗静电剂,在长时间工作后也会产生静电。
(2)、油墨粘度太低。
(3)、静电消除装置失去作用(如粘上油墨等)。
(4)、印版滚筒网穴过深或胶辊压力过大。
解决方法:
(1)、一般事先在油墨中加人抗静电剂或添加极性溶剂。防止静电墨斑或滋墨故障。
(2)、控制环境湿度,在印刷现场洒水或放入水蒸气,降低印刷现场温度,加大湿度。
(3)、检查静电消除器是否良好,保证及时消除塑料薄膜在印刷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对机器上的导辊亦采取接地措施,防止由于它与轴承部分的润滑油接触而绝缘。
(4)、在使用网穴较深的印版滚筒印刷时,要使油墨保持较高的粘度,同时胶辊的压力要适当,防止将油墨挤出网穴。
 
堵版
在凹版印刷中,油墨从印版滚筒网穴中的转移率通常在50%-70%,大约还有1/2-1/3左右的油墨总是残留在印版滚筒网穴中。该残留率如果保持一定尚可,但在印刷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网穴中的油墨残留率逐步提高,油墨的转移率也就随之下降,造成堵版故障。发生堵版以后,会引起印刷图案和文字的模糊不清、印刷颜色的变化,严重时基至无法继续进行印刷。特别是浅网层次部位容易发生堵版。
产生原因:
(1)、油墨干固于版面
印版滚筒网穴中油墨的转移率通常是由油墨的类型、粘度、印刷速度等因素决定的,总有1/2-1/3的油墨残留在网穴中。当这些残余油墨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发生干固(粘度增高)后,印版滚筒再次进入油墨槽时其也难以完全溶解,油墨转移率随之降低。久而久之,网穴越来越浅,转移率越来越低,最后形成堵版。此类堵版故障当然与油墨类型、溶剂配比、干燥速度等因素有关,而且印刷机的构造也有很大影响。
(2)、油墨中混入杂质
在印刷时,印刷薄膜由于高速运行往往会产生静电,吸附周围的尘埃及基材碎屑等杂质并带人油墨中。
(3)、制版质量低下
在腐蚀或雕刻过程中网穴内壁生成小毛刺,镀铬后表面不平滑; 研磨时产生的毛刺以及Ω型网穴等,对油墨的转移率也有一定的影响,情况严重时也往往造成转移率低下而成为堵版的原因。
(4)、油墨溶解不良
油墨变质或溶剂平衡发生变化时引起溶解力下降,或者混入不同类型的油墨、误用溶剂等导致油墨溶解劣化,造成转移率低下,同时也会直接造成堵版。
(5)、化学变化
两液型油墨或反应型油墨随着印刷的进行会逐步发生交联等化学反应,流动性变差,粘度增高,转移率随之降低,也可能成为堵版的原因之一。
解决方法:
(1)、塑料凹印生产过程中发生堵版故障时,应使用溶剂或专用的清洗剂进行清洗,并针对发生堵版的原因加以解决。
(2)、调整适当的环境温湿度、选择与印刷速度、印刷环境相适应的溶剂配比。
(3)、刮刀与压印辊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缩短,防止干燥箱漏出的热风直吹版面。
(4)、混合使用慢干溶剂,适当提高印刷速度,降低工作墨粘度。
(5)、如果是由油果性能缺陷引起的堵版,应及时更换油墨(或与油墨供应商联系解决),尽量避免比重有显著差异的油墨组合。
(6)、油墨槽中的油墨要经常搅拌,使油墨保持良好的流动状态,及时加入新的油墨或更换新油墨,减少皮膜化现象的发生。
(7)、由网穴内壁质量引起的堵版,应重新镀版或制版。
(8)、开车前或刚开车时用溶剂镇拭印版滚筒。印刷过程中尽量避免中途停车,长时间停车时一定要先把印版滚筒洗干净,或者把印版滚筒浸人油墨中连续空转。
(9)、在新鲜油墨中,由于温度差等原因,油墨中的添加剂、蜡类物质发生结晶析出时,可试着在使用前对油墨加温(温度控制在40-50度),使之溶解。
(10)、误用溶剂或油墨变质,混入异种油墨时,会显著影响油墨的再溶解性。所以应使用正规的专用稀释溶剂,更换油墨要在充分洗净墨槽和循环泵后进行。
 
白化
印刷油墨皮膜变白,又可分为溶剂白化现象和树脂白化现象两种。
产生原因:
(1)、溶剂白化
这种白化现象多见于醇溶性油墨,当湿度高时,由于溶剂的蒸发潜热现象,油墨皮膜附近会被冷却,使水滴混入其中,造成油墨皮膜白化。当然,使用蒸发潜热高的溶剂时,这种现象更容易出现。
(2)树脂自化
油墨中的溶剂平衡性差,真溶剂先挥发,而稀释剂残存在油墨中,会使油墨中的树脂析出沉淀,引起白化现象。
解决方法:
(1)、溶剂白化解决方法
①尽量降低环境湿度;
②降低油墨干燥速度;
③印刷的同时进行加热干燥。
(2)、树脂自化解决方法:
①更换油墨,或者添加一些挥发速度较慢的真溶剂;
②更换溶剂的配方成分。
 
刀线
在非印刷图案区域有规则或无规则的产生线状污痕。
产生原因:
(1)、墨槽中的软小杂质瞬间性地夹在版辊与刮刀之间;
如油墨中有析出物(颜料团聚、蜡粉、树脂析出)、干燥过快导致的结皮、墨槽未清理干净、底材上的异物等
(2)、版辊精度、加工打磨不良,或与刮刀硬度不匹配;
(3)、印刷粘度过高,刮刀润滑不良;
解决办法:
(1)、提高树脂对颜料的包裹性;
(2)、墨槽清理彻底,残墨过滤后再上机;
(3)、版辊使用前使用砂纸进行S形打磨;
(4)、为防止干燥结皮,适当使用慢干溶剂进行稀释。
 

UV油墨常见问题

1.UV油墨与普通油墨的优劣势? 成分、原理分析! 
U优点:UV油墨的诸多优点得益于其近100%的固化体系和瞬间固化的特点。最大的优点是提升生产效率、无需喷粉、低VOCs。其他包括耐磨、耐溶剂、高叠印率、低网扩等。
劣势:1)需要专用的UV耗材;2)价格是普通胶印的3倍以上;3)UV汞灯耗电、有臭氧、气味重(可考虑LED-UV冷光源固化系统);4)水墨平衡控制比胶印困难。
成分:UV——聚酯丙烯酸树脂、丙烯酸酯单体、引发剂、阻聚剂、填料、颜料、其他助剂等。普通胶印——改性松香树脂、植物油、矿物油、颜料、抗氧剂、干燥剂、其他助剂等。
原理:UV照射——引发剂激发——双键交联。油性——纸张渗透吸收溶剂、溶剂挥发增稠、树脂氧化结膜。
区别:普通胶印流动性非常好,身骨保持也较好,特别在上机印刷时,普通胶印随着辊筒温度的提升,粘度变化趋势较缓和,UV较显著,造成水墨平衡和乳化差异较大。
 
2.UV油墨的耐晒等级与普通油墨是否一致?相同颜色对比。
耐晒等级与颜料关系最大,树脂方面只有黄变程度的差异。
四色主要区别在黄墨,UV的黄墨可以达到5级,普通黄墨只有3级+。如果使用相同的颜料,耐晒能力就会比较接近。当然UV由于固化后耐水性能也比较好,且有光敏剂的存在,会略微好于普通胶印墨。
 
3.UV荧光墨的耐晒等级,为什么不耐晒的原理?
荧光墨的耐晒等级一般1-3级,荧光的原理本身就是吸收紫外线以后容易产生电子跃迁而造成的,即荧光粉是不稳定的,因此在高强度紫外线照射下,跃迁以后就不容易复原,造成分解。荧光粉耐温能力也比较差,一般分解温度低于120℃,而一般颜料至少是150℃以上,耐晒油墨可到180℃以上。无机颜料耐热最好,炭黑、白等具有最高耐晒能力,当然树脂的黄变影响也要考虑。
 
4.如果客户要求耐晒,我们需要与客户确认哪些资料?与杭华耐晒测试结果如何对应?
1)提供材料;2)确认工艺:是否上光或覆膜;3)使用条件及耐晒要求;4)色系与浓度,最好提供色板。
其他请参考我司耐晒说明资料。涉及户外标签,一般要求1-2年及以上时间不褪色,则红、黄需要用最高等级油墨“UV 161 SR系列”。要求1年以内,红、黄占比或浓度达到50%以上,可考虑“UV 161 超耐光性系列”。
 
5.UV油墨为什么印刷会发暗(与普通油墨相比)?如何改善?
UV印刷发暗的主要原因是印刷转移性问题造成的,当然由于流平时间不够,光泽相对较低,也会感觉暗一些。
首先,就是要提升油墨的转移性,可以选择相对固化速度比较慢,不宜干辊的UV HY-BD 系列,具有较好的印刷转移性和光泽,展现更好的印刷效果。不过,此系列的网扩会比161系列等略大一些。
其次,采用UV专用印刷设备和耗材,通过加长墨组到UV灯的距离、空压、上光油等方式,来提升光泽。
 
6.UV油墨在印刷时为什么容易出现印不平的问题?如何改善?
需要提升油墨与胶辊的润湿性,改善油墨转移性来提升。首先要确保胶辊、橡皮布选型正确,且已经充分润湿,油墨型号可以选择相对软的系列产品,比如包装印刷采用UV HY-BD系列,商务印刷采用UV GP-LED系列。
 
7.UV金属油墨与后工艺匹配性有哪些限制? 
金银墨只有浮到表面,才能展现金属光泽,但会造成浮银、浮铜等问题,表面容易产生不耐磨、粘花等问题。不宜打码、覆膜等后加工,且上光的话,金属光泽就会明显下降。
 
8.如果印刷厂在UV油墨配色时无烘干设备,对客户要求颜色无法进行准确的颜色预判。贵司是如何进行调墨颜色确认的?
我司均固化后确认色相,常规颜色一般固化前后还是接近的,有变化的主要是涉及到桃红、金红、射光蓝及特黑等,具有表光变化的颜色。如果采用161系列产品,我司有pantone色系配方表可供参考。
 
9.UV油墨有害物质残留或渗透、迁移的影响,如客户包装直接或间接接触产品(无铝箔袋),有什么建议? 
国家针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法律法规已经颁布,不符合GB9685的物质成分,不得与食品等直接接触,UV油墨必须印刷在具有阻隔层的材料外表面。
用于食品包装印刷用油墨的相关标准正在制订当中,涉及UV油墨的主要是部分限制单体、引发剂、邻苯等物质,主要参考欧洲、美国、雀巢等相关标准。
因此,涉及非阻隔层材质的印刷,将不符合国家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标准,包装盒内部必须有阻隔层(铝箔袋、塑料袋等)。在有阻隔层的前提下,印刷过程需严格管控,避免背粘残留和摩擦掉墨,最后通过迁移性检测,要求特定迁移小于10ppb,总迁移小于10mg/dm2。
如果没有阻隔层,则按照客户相关要求,选择使用合适的原材料,并提供保证函。相关责任由企业自行承担。
 
10.什么是食品级的UV油墨?食品级UV油墨的要求及检测方法? 
真正的食品级油墨是可以吃的油墨,包括药丸上的标识文字,糖果、蛋糕上的图案等印刷油墨。
针对包装印刷的食品级油墨,应该是低迁移油墨,在组份列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外,需保证有阻隔层,然后通过GB4806.X的检测和相关迁移性检测。
 
11.同等UV干燥条件下,为什么K墨比其他色墨干燥不彻底,干燥慢?原因及改善方法.。
   紫外线被深颜色的黑墨吸收,特别墨层较厚的情况下,紫外线穿透不了墨层,或底部吸收紫外线非常少。改善方法,一般选用固化速度更快的、以及浓度更高的特黑产品。固化系统采用LED-UV和普通UV相结合的方式,因为LED-UV具有更强的穿透性,而普通UV具有更好的表面固化性能。
 
12.UV油墨为什么不能用免酒精润版液? 
这个不是绝对的,合适的免酒精润版液,也能够改善UV印刷性能。胶印主要是考虑水墨平衡问题,油墨需要合适的乳化性,才能提升印刷稳定性。如果不添加酒精,UV油墨刚上机时,墨性较硬,乳化率偏低,无IPA的润版液更难清洁脏版情况,操作工往往会不断提高润版水供应。随着机器温度的提升,UV油墨粘度下降,身骨变软,乳化率会从低变高,不断往上造成糊版,直到过乳化。
合适的IPA添加比例,能够让起始阶段就有较快的乳化,让水墨平衡快速完成,反而不容易造成墨大水大的情况。这个比例根据润版液的品牌有所差异,一般建议IPA添加比例在5%左右,润版液过程PH值控制在5左右,电导率800-1500。
 
13.为什么LED-UV更环保? 
LED-UV灯为单波段紫外灯,当然也有红外的部分,仍然有一定的热量。其紫外线波段在365-395nm为主,我司主推385nm高功率灯,其电功率转化率接近50%。此波段范围内的紫外线为远紫外部分,非直接照射对人体、动植物均无危害,仅仅会引起皮肤变黑。也不会产生臭氧。因为臭氧的激发波段在250nm左右,普通汞灯300nm以内的深紫外光非常强烈,因此臭氧显著,且对人体、动植物产生直接伤害。普通UV灯的紫外线转化率仅20%以内,且寿命仅为LED-UV灯的十分之一。汞为重金属,随意处理,污染土壤水源,无法降解。预计2022年将全面禁止汞的应用,因此LED-UV灯是必然趋势。综合优点:
1)无臭氧、低热量,车间环境非常优良;2)寿命长,维护成本极低;3)耗电省,仅为普通汞灯的20%~50%;4)可根据纸张尺寸,分区域点亮,进一步节能;5)可模块化局部更换,进一步延长寿命和降低更新成本。
 

胶印油墨常见印刷问题

下墨不良

现象:墨斗中油墨传递到墨斗辊较少或脱辊,印样浓度偏低。

原因:

1、墨斗中油墨偏少

2、油墨触变性大

3、油墨流动差

4、墨斗中的油墨上水,乳化。

 

 

干燥不良

现象:长时间放置后,印样墨层为湿的状态、沾手、墨层没有强度。

原因:

1、油墨乳化过大,纸张吸水量不足,润版液中的酸性盐类,影响干燥。

2、印刷上墨量太高

3、纸张含水量过高

4、纸张酸性过强

5、纸张吸油量低或不吸收。

6、润版液参数设置不准确

7、堆放环境中氧气不足

8、环境温度过低,相对湿度太高

9、油墨添加过多的调墨油、减粘剂、抗结皮剂

10、黑墨在放置1年以上后,干燥剂被炭黑吸收,引起干燥偏慢。

 

粉化

现象:油墨转移到纸张干燥后,颜料和基材接合不牢固,摩擦时粉状物容易掉落。

原因:

1、纸张的毛细吸收量大,油墨渗透时,连接料连同容易一起被吸入纸张,导致颜料裸露。

2、油墨的渗透速度过快

3、油墨浓度高,墨层太薄

4、氧化干燥速度太慢

5、纸张酸性太强,引起干燥不良。

6、润版液PH过低

7、油墨太软,印刷完后身骨不能保持

8、润版液供水量过大,油墨过度乳化,连接料和颜料分离。

 

耐磨不良

现象:印刷时容易划伤,印样存放、搬运时容易擦伤。

原因:

1、印样要求高光泽时,油墨中蜡添加量低,耐磨性不够。

2、纸张吸墨速度快,引起油墨粉化

3、油墨、纸张引起的干燥不良

4、纸张表面凹凸不平

5、印刷纸路清扫不干净,墨块、纸毛、喷粉结块突起,引起划伤。

6、油墨渗透未完成时,进行翻面印刷

7、版面设计不合理。浅网设计幅面较大,墨膜薄且不连续,成膜强度低,尤其是蓝墨。

 

拉纸、拉纸毛

现象:印刷过程中,印样上的前道油墨、纸张纤维被后一组橡皮布反拉,堆积在橡皮布、CTP版上,进入墨路。

原因

1、纸面上水量过大,油墨乳化大,油墨转移到纸张时粘性下降过大,和纸面结合力差。

2、纸张表面粉尘、纸粉多。

3、纸张疏松、施胶强度低。

4、印刷速度过快,油墨粘性增加过高

4、压印力过大,纸张-油墨-橡皮布剥离困难。

5、油墨粘性过高

6、油墨机上安定性差,粘性增值快

7、印刷温度过低,墨辊上油墨温度低,油墨粘性偏高。

8、冬季纸面温度低,引起纸张脆性,表面强度低。

9、橡皮布选择不当,非图文部分剥离困难。

10、清洗剂选择不当。橡皮布中的增塑剂被清洗剂溶出带走,印刷时油墨中的溶剂被橡皮布吸收,增粘厉害。

 

脏版

现象:印刷版上非图文部分上墨。

原因:

1、润版液表面张力过低,非图文部分上水不足

2、水辊晶化,水辊上墨,上水量不足

3、印刷压力过大

4、油墨的油脂性过大,扩散到非图文区域

5、油墨身骨太软,容易过乳化

6、润版液PH不合适,电导率过高

7、墨辊温度过高,油墨变稀,容易乳化

8、CTP版曝光不足,非图文部分亲油性强。版的砂目小或浅,保水性差。

9、纸张中的表面活性剂、盐类溶解进入润版液中,引起起赃。

 

浮脏

现象:整个版面全部或部分出现淡淡的颜色,确认印版没有损伤的情况下,擦干净版面后,马上又会出现。

原因:

1、油墨身骨太软,印刷温度过高时,容易乳化

2、油墨调墨油减粘剂添加过多,油墨过稀。

3、颜料亲水性强,水溶性颜料、染料用于胶印印刷。

4、油墨耐水性差,乳化时连接料和颜料容易分离,颜料进入水相。

5、收墨辊和串墨辊之间压力过大,造成墨、水分离,引起浮脏。

6、收墨辊表面硬化,非图文部分散落的油墨刮取效果不佳。

7、水辊对版面的冲击力过大,由于咬口间隙的存在,引起跳跃,咬口部位容易起脏。加大水量会有所改善,但可能会引起浮脏。

8、水辊上墨

9、润版液扬水量过大,油墨过度乳化

10、润版液PH设置,部分颜料耐酸、耐碱性差,容易被润版液溶解。

11、纸张中的表面活性剂、盐类溶解进入润版液中,破坏CTP版的亲水性。

 

粘张

现象:前一张印样的印刷面的油墨,沾到后一张印刷样的堆积面上,引起图文起脏。堆高后,纸张粘在一起。

原因:

1、油墨的渗透干燥太慢

2、油墨浓度低、上墨量大

3、油墨乳化过大,导致油墨渗透干燥偏慢

4、油墨氧化结膜干燥慢

5、湿度较低的场合,薄纸印刷,产生静电,导致纸张贴合。

6、喷粉过少或者粒径过小

7、纸张克重大,堆高过高

 

飞墨

现象:油墨以雾化的颗粒形式从墨辊中飞出到空气中,称为飞墨;以大墨滴的形式飞落到墨辊附近,称为甩墨。

原因:

1、油墨粘弹性不足

2、油墨浓度低,上墨量大

3、油墨乳化过大

4、印刷压力设置不当

5、墨辊表面损坏,出现油墨转移不良

6、印刷速度过高

7、印刷环境温度、印刷机械温度过高,导致油墨偏稀。

8、印刷版面过窄,墨辊两端油墨长期乳化堆积,未能转移更新,容易出现甩墨。

9、印刷时产生静电

 

变褪色

现象:印刷完后,印刷品在保存过程中出现颜色变化或逐渐褪去的现象。

原因:

1、油墨中连接料成分逐渐氧化黄变,尤其是光油。

2、油墨紫外线耐性差

3、纸张的酸碱性与油墨的耐酸碱性不匹配

4、印刷时IPA添加过多,某些颜料不耐醇,印刷干燥时出现渗色。

5、水性光油、覆膜。颜料的耐碱性、耐溶剂性差。

 

光泽鬼影、气体鬼影

现象:在反面印刷的实地图案中,出现与正面实地印刷相对的位置,光泽明显高于其他图文的区域。

原因:

1、大面积、高墨量实地印刷面后印刷

2、两面实地印刷时,纸张吸油量过载

3、反面实地印刷的墨量过大

4、正面印刷完后,油墨未干立刻进行印刷

5、印样堆高紧密,氧化干燥产生小分子气体物质,无法释放,积聚在印样中间。

 

机械鬼影

现象:不应该出现的图案淡淡的出现在实地或阴影部位,如先前印刷的图案,印刷方向浓度不一致等

原因:

1、墨层太薄

2、油墨透明性太高

3、后印刷油墨粘性太高,后印刷图案与前印刷图案重叠,先印图案被回套至匀墨辊,辊子再转动一圈,先印图案就被印上去

4、橡皮布上油墨清洗不干净,前序印刷图案有残留。

5、版面设计不合理,实地图案在左右方向的耗墨量差异比较大。如大实地和浅调的左右方向的交叉布局,密度差异大,引起图片重影

 

网点再现-扩大、模糊

现象:印样原稿和印刷版上的网点不能如实地展现在印刷样上,出现网点扩大、网点过小、网点模糊的情况。

原因:

1、辊、版、橡皮布间的压力设置不当。

2、油墨太软,粘弹性不够

3、油墨浓度不够,上墨量过大

4、油墨容易乳化,乳化后油墨偏软,粘弹性不够

5、墨辊中载墨量过大,水大墨大

6、橡皮布和胶辊过软

7、压印力过大

8、版子敏感度不够,出版不清晰

 

浓度不稳定

现象:印刷时颜色不均匀,停机后再开机浓度变深或变浅。

原因:

1、墨路辊间压力偏弱

2、墨路胶辊老化

3、水路供给不均匀

4、油墨抗水性差,易乳化,墨路上水

5、橡皮布表面胶层不合适,残墨、喷粉、纸毛堆积,橡皮布表面不平整

6、纸张吸湿性差,非图文部分的水在进入下一个印刷色组时没被吸收,就会出现上墨不良,浓度不稳的现象